• 产品分类导航
  • 群基火花机|电火花机|放电机
  • 群基轮胎模火花机|轮胎电火花
  • 群基加工中心|数控石墨雕铣机
  • 台湾建德磨床|建德磨床|磨床
  • 台湾建德铣床|建德炮塔铣床
  • 台湾旭正铣床|龙门加工中心
  • 台湾金和车床|精密数控车床
  • 主新德内外圆磨床|无心磨床
  • 台湾宇青磨床|台湾精密磨床
  • 沙迪克火花机|沙迪克放电机
  • 沙迪克慢走丝|沙迪克线切割
  • 站内搜索
台湾放牛班小子马祥原的世界冠军之路

马祥原

台湾放牛班小子马祥原的世界冠军之路(马祥原)

他曾经打了180天的地铺只为了一项比赛、为了那只有0.1厘米的竞争力。一个放牛班的孩子,靠着世界第一的钣金技术赚进千万。他的手,是镀金的黑手。

2008年我从军中退伍,终于把该尽的义务尽完,要开始找工作了。我觉得27岁才出社会实在是很晚了,尤其对我们这种技术出身,想要尽早拚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,很不想年纪这么大了才在找第一份工作。

之前因缘际会,我在大学里连同实习总共待了五年,虽然有收获,日子不算白过,但现在我只想赶快出发。

学汽车钣金在台湾能走的路非常有限,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少。去学校当技术教师是最直接的一条路,但一来台湾的流浪教师很多,没有空缺,连要找到一个教职都很难。二来这条路很制式,我都可以想像未来10年、20年的样子,对我的吸引力并不高。

第二条路则是进入企业。然而台湾汽车人才市场是很封闭的,学这一行的只能进车厂,你自己出来做,没有人会买单。台湾的车厂习惯把技术绑在身上,自己做培训,开放给外面的项目没那么多。而技术人员进入车厂,发展也很有限,顶多当到技术长,就不可能再往上了。

老实说无论进学校或进车厂,因为做的事情过于单一,伸展空间不大,我觉得有点闷。而就在那个时候,廖老师为我指引了第三条路。

5000块到中国闯天下

当时台湾有很多汽车设备厂商到中国发展,他们也想带台湾这边的人才过去一起打拚,特别是做汽车技师培训这一块。廖老师有位老朋友是汽车设备厂商和业公司的老板,他拜托老师在台湾帮他找人。老师问了我的意愿,也跟我说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现况,我觉得机会比台湾大,于是就答应去中国发展了。

当年的中国跟台湾比起来有一些差异点,而这些差异点,就是我认为的机会所在。例如大陆一直想推行证照制度,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度与可信度。然而他们由政府单位发出的证照,因为考试不严谨,公信力不够,因此各家车厂只好推行自己的证照,像是保时捷有金银铜级证照。原则上你进到我的车厂,就要参加这些考试,达到我的标准。

大陆车厂的证照制度实施得很彻底,一家经销商有多少个现场维修技师,就要有多少比例的人员取得合格证照。曾经有经销商因为合格人数没有达标,当年被总公司罚了600万人民币,非常吓人。

因为车厂重视这一套,但内部没有能力够好的培训师来帮他们训练技师,因此,多数车厂都会将培训工作外包,引进外部资源,而我们可以做的,就是接车厂的案子,帮他们培训技师。

在中国一个经销商基本上一年可以卖到几千台车,有时一天就会卖出2030台,市场很大培训的量也很大。我认为到那里可以施展拳脚,对未来也是充满期待。除了我之外职训中心的学弟庄益来,晚我一个月退伍,也受到老师鼓励,想到中国去看看,于是老师就带着我和阿来同行。

阿来也是汽车钣金全国金牌得主,技术非常好。我和他两个人在20081030日那天,身上各自带着5000块台币,就到上海闯天下了。

接下奥迪的培训工作

我从来没去过大陆,上海是第一站,有几位台湾的学长早我们几年过去,所以到了当地大家彼此还能互相照应。只是到了大陆第3天,我跟阿来就一南一北被切割开来了。他留在上海,我则被带到北京,负责一个专属的培训项目。

我负责培训技师的车厂是奥迪,这也是我到大陆后的第一份工作。在我去之前车厂就已大做广告,说是有位世界冠军的老师要来上课了,因此去到那里,很多人都在看这个世界冠军老师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。

当时奥迪在培训这一块几乎等于零,只有一位兼任的培训老师。后来差不多跟我同时间,来了一位培训老师李林森,我们两人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帮奥迪从无到有,建制出一个新的培训体系及培训中心来。我跟李林森2个人开始全心全意投入课程设计的工作。正常来说每天在5点课程结束后,老师就可以离开了,但我们都会继续留下来,写教案、讨论接下来的课程安排。

我读师大的好处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。我不但能上台讲课,还能写教案,虽然写得不是太好,但至少我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,该有的也都有。我跟李老师每天晚上就是面对面而坐,互相讨论,他也会提出很多问题。

李老师原本是一汽大众车厂高官身旁的德文翻译,后来进入奥迪成为老板的翻译,因为可以看懂原厂的德文文件,因此被派来做培训教师。然而,他对汽车的很多东西都不懂,问题很多,而不懂就会跑来问我。

我真的很敬佩他,好学心很强,他可以整个晚上不睡觉,就在那边研究东西。例如今天我教他焊接,他就会练习一整晚,隔天早上再拿成品给我看:小马,这是我做的,你点评一下。我看到他因为熬夜,连眼睛都快睁不开了。

看到李老师这样,我自己也很受激励。我想人家虽然不懂,但都这么用心努力去学了,我们是不是要想办法做得更好?在这种心念下,当时我每天都做得很有冲劲。

先模仿,再复制,然后创新

其实大陆的车厂也有自己的培训制度,只是做出来的成效很差,我一过去,很快就看出问题点在哪里。

大陆车厂采用的是德国的培训体系,制度本身没有问题,但搬到中国来却行不通。德国的技职教育做得非常好,经销商现场的维修人员都是完成职业教育后才来就业的。年轻人进入车厂后,公司会直接培养他进阶的技能,不会再上基础课程。但中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,学生出来无法跟企业接轨。现场的技师有很多人没上过基础课程,直接拿德国的制度来套,完全套不进去。

一开始我请现场师傅实际进行车身部件的维修、更换,你一看就知道他的基础不好,需要重新打底,因此我们要重新规划基础课程。根据我的规划,一期主题课程需要5天的时间,才能把一套系统踏踏实实地学好,然后每个人再回家各自练功。

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担任正式的培训师,我自己也在摸索。事后,我整理归纳当时的做法,其实就是「模仿—复制—创新」的模式。基本上,我是从台北职训中心的教学方式上去进行模仿、复制。

两天飞一个城市

因为我在职训中心念的是一年班,就是正规班,完全知道整套教学的流程与方式,再加上我参加过比赛,知道国际标准在哪里,因此我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水准。我先把职训中心的做法与比赛的经验端出来,这样一来,基础配备就有了。接下来,我要因地制宜,创造一套专属于奥迪车厂的培训课程。

奥迪在中国有300多家经销商,为了解各地技师的需求,我和李老师开始一段空中飞人的生活。我们平均两天飞一个城市,先从上海到长春,再从长春到北京、杭州、成都、广州,然后再回上海。跑这么多地方是因为,我们要调查他们现场维修的状况,也要了解现场维修技师的水平,然后才能根据他们的水平与需求,量身设计课程。

我们必须设想,这些课程对现场技师来讲会不会太难?如果太难就改简单一点;不够,就再加一点。同时,我们得了解原厂的相关数据,例如,车上有几种钢材?各分布在哪些地方?标准规格是什么?这些都因车厂而异。我花了很大力气,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把培训体系及培训中心弄上来了,几年下来奥迪也非常满意。

用真功夫让人服气

我还记得刚到奥迪时,有些在这一行已待了多年的老师傅,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要来当他的老师,心里很不服气,第一天上课就带着敌意而来,故意出一些题目来考你。

这个时候我会当场做给他们看,然后再叫他们上来做。这一比高下立判,他们知道你的厉害,就会对你服气。

通常第一天上课的问题最多,有人不想听,也有人挑衅,我还碰过一个学员当着我的面说:老师我问你,你觉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吗?我笑笑地回答:如果我说不是呢?他竟然回我:如果你说不是,我就打你。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,也只能告诉他:我是老师,你敢打我,这门课是不想过了;然后他才作罢。

第一天的状况很多,但到了第二天你会发现,学员们都开始认真听你说话了。因为他知道你的功夫比他深,他可以从你这边学到东西。甚至有人还会开始把你当神一样的崇拜。

通常第一批来受训的人,都是车厂里最厉害的师傅,有的人底下也带徒弟。他们来我这里上过课后会回去分享经验,因此第二年来上课的学员,对我都很客气、很尊重,也有人在来之前就已经认识我了,还会跟我说:我师父说你很厉害。

和原公司产生矛盾

在奥迪的培训课程算是我进入大陆后的一个小小成果,奥迪和我合作得很愉快,我也希望可以在稳定中求发展。然而这个时候,我跟我的公司和业却产生了一些矛盾。

第一是培训质量的矛盾。我上课的步伐没有很快,一期5天,一年大约20期,顶多25期。为了手把手地教,我要求一班最多只能有12个人,人数太多会没办法教。奥迪经销商那么多,光我一个老师根本上不完,而奥迪要求培训品质,也不希望把量搞得太大,只是和业是要做生意的,学员人数不多,开课的期数又少,其他人可以开30期,但你只能开25期,公司利润会不符预期。

我们的出发点是想把事情做好,但公司要的是培训量,彼此间产生了些矛盾,因此公司逐渐对我有些声音出来。其次公司原本答应我的一些事,事后证明都做不到。公司业绩成长没有反应在年终或薪资上,更扯的是我发现他们给大陆培训师的报酬比给我们的还高。基于这些原因,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待下去了,想要离开。

没有想到另一头的奥迪跟和业的合约期满,也不想再继续合作了。他们负责培训项目的人打电话给我:小马,我们不跟和业合作了,只想跟你合作,你自己出来当个体户,我们的合约就交给你。于是我在2012年初,选择了离开和业,单独和奥迪进行合作。和奥迪的长期合作为我在大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至少我有了舞台可以发挥,也获得国际大厂的认可。

寻找更大的舞台

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留在台湾发展?其实如果有好的机会,谁不想留在家乡?然而现实的状况是,我留在台湾真的没什么机会。大陆的舞台比台湾大太多了,这边可以做的事,在台湾真的做不到。

以培训来说这边经销商的网络非常大,需求量高,但他们做不来,也没有技术能力可做,因此就需要我们。而台湾的经销商就这么多,车厂也都揽着自己做,根本没有破口让你进去。还有为了吸引人才及宣传企业,这边的车厂会砸钱举办比赛,但台湾哪家车厂会花个几百万办一场比赛?目前看起来是没有。以前有车厂办过,但规模很小,几乎引不起注意。

即使是台湾品牌,在中国的做法也跟在台湾不一样。以纳智捷来说,我看到的是他在台湾的做法很普通,但在大陆就砸了很多钱在办活动、做行销,他们看到的无非就是这边的市场。

当然市场大,挑战也大,和奥迪的合作虽然成果不错,但这只是开始。我知道,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,还有好多事在前头等着我。

台湾放牛班小子马祥原的世界冠军之路友情链接:沙迪克慢走丝群基链接模具机械行业